“经济舱综合征”冲上热搜,但别被它的名字骗了

  2月23日,经济“东莞3人返程时患经济舱综合征身亡”登上微博热搜。舱综冲上相关报道称,合征近期,热搜东莞多家医院出现因返程长时间坐车而患上急性肺栓塞的但别患者,其中,名字有3人不幸身亡,经济连续坐车时间都在20至30小时。舱综冲上

  相关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后,合征有不少网友表示,热搜第一次听说这个“病”,但别并称之为“穷病”,名字认为要是经济坐头等舱、一等座就不会得这病。舱综冲上

  对此,合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郭壮波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经济舱综合征”在医学上归属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疾病,不只是坐经济舱,乘坐飞机或其他交通工具任何等级座位,都可能发生该病症。

  “在出行场景之外,平日里,下肢长时间不活动、活动受限、久坐也会得所谓‘经济舱综合征’。”郭壮波说。

  回溯历史,“经济舱综合征”的说法最早出现在2000年。一名28岁的英国女孩,坐经济舱飞行20个小时后,在抵达伦敦西施罗机场起身的瞬间突然栽倒在地,2小时后在医院不治身亡,因为病症特殊,有媒体将其命名为“经济舱综合征”,故而得其名。

  “经济舱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与肢体长期制动和环境因素有关。郭壮波解释,坐车或坐飞机时,旅客长时间坐在狭小的空间里不动且饮水少,加上机舱或车厢里空气干燥,水分蒸发快,导致双下肢静脉血液容易淤积,流速减慢,形成血栓。下车后,血栓脱落,并伴随血液流动进入肺部或心脏的血管,便可能引起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梗塞等栓塞类疾病。

  不少人得知“经济舱综合征”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类似经历:

  “每次从放假、返工都要坐8个多小时的高铁,总是会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以为是晕高铁。”

  “我试过开22个小时的车,下车那一刻天旋地转。”

  “开车30多个小时,路上的时候我就胸闷、气短,还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

  郭壮波表示,临床上,“经济舱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咯血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晕厥、休克,甚至猝死。

  为此,他提示,当在有限空间中长时间不活动,出现下肢麻木或浮肿,在再次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症状时,要引起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

  “尤其是老年群体、有静脉血栓病史人群、肿瘤患者或长期久坐人群等,都属于具有血栓形成风险的高危群体,需要格外注意。”郭壮波说,在长途旅行期间,旅客要保证衣着及鞋袜宽松、舒适,及时补充水分,增加血容量,每隔一段时间要活动下肢肢体,避免下肢长时间制动。

  南方+记者 吴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