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丨粤港澳新农人:建立水产养殖“乌托邦”

【人物印象】一群来自香港、乌托邦澳门、今日珠海的面孔青年,因为一个生态农业的丨粤港澳梦想走到了一起,从曾经的新农水控工程、计算机工程、人建西药、立水室内设计等行业的产养精英,摇身一变成为新农人。乌托邦在他们的今日一亩田生态农场鱼菜共生基地里,东星斑、面孔珍珠斑、丨粤港澳南美白对虾、新农澳洲淡水龙虾和蔬菜借助工厂化水循环养殖系统和自有专利技术,人建形成了一个没有农药和抗生素的立水小小“乌托邦”。他们说:“将来,我们要把海水鱼养到离海最远的地方去!”

李海鸿(左一)和施珊珊(左二)从澳门赶来与苏礼恒(右一)汇合。

2019年,一群来自港珠澳三地的青年,在斗门区莲洲镇獭山村租下一块地,命名为一亩田生态农场鱼菜共生基地(下简称“一亩田”),要在这里实现他们的生态农业梦。

2022年,他们成功攻克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技术难题,做到了对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稳定控制,保证种植和养殖全过程的水质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安全和生态。不仅如此,他们还将3个专利收入囊中。

今年,他们又往前迈了一步,成功掌握了澳洲淡水龙虾的繁育技术,让一亩田又添“新丁”,也让一亩田的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对于未来,这群港珠澳青年也有了明确的规划:他们要把海水鱼养到新疆去,要把养殖基地开到全国各地去。他们要在现代化农业这片广阔蓝海中,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热血与汗水。

一亩田生态农场鱼菜共生基地

接力农业:新农人把科学带给新农业

9月7日14时许,一场大雨即将降临珠海,但家住澳门的施珊珊和李海鸿决定:工作计划不变,去獭山村,和“老苏”汇合。

从澳门到斗门区莲洲镇獭山村,行程约70公里,驾车最快也需要60分钟,这是大多数珠海人难以想象的通勤时间和距离,却是施珊珊和李海鸿的日常。

在位于獭山村的一亩田里,“老苏”——苏礼恒小心地掀开了水槽盖子,仔细检查里面澳洲淡水龙虾苗的繁育情况。今年5月,经过1年的技术攻坚,苏礼恒成功掌握了澳洲淡水龙虾的繁育技术,并出了4.3万余尾虾苗给当地的养殖户试养。“目前,这些虾苗长势良好,预计再过3到4三个月就可以上市了。”苏礼恒说。

苏礼恒创新了澳洲淡水龙虾的养殖方式,减少了种虾的损耗。

2019年,一亩田在在獭山村投建落地。现在,这里聚集了一群对现代化农业充满干劲的、来自港珠澳三地的青年。其中,就包括施珊珊、李海鸿和苏礼恒。

说起大家为什么会聚在一起,来獭山村当农民?施珊珊率先开口:“其实,我们大家一开始的职业也不是这个,我是做西药的,阿鸿是做水控系统的,老大(苏礼恒)什么都做过。我是从小就喜欢种植、养殖这些东西,甚至做梦都会梦见。”苏礼恒肯定地说道:“没错,首先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对农业很感兴趣,其次是我们原来的朋友圈有交集,大家就自然而然地聚到了一起。不仅如此,我们大家对发展什么样的农业也共同的追求:那就是高产、安全、生态。”

李海鸿说,最符合他们追求的,便是鱼菜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就是让鱼、虾的排泄物成为植物的生产养料,让植物的生长又反过来清洁水体,为鱼、虾提供干净的水。种植和养殖的全过程不需要换水,也不产生一滴废水。”想要实现这种生态种养模式,离不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该系统由养殖池、生态处理器、过滤器、水质检测系统等组成,能保证种植和养殖过程的水质稳定,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水。

工厂化养殖水产品需要巨大的过滤系统。
生态循环系统里的重要一环是蔬菜养殖。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产、安全、生态的追求,2019年,一亩田引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相关设备后,团队的“研发担当”苏礼恒就开始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并获得了三项专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实现了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稳定把控,也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以南美白对虾为例,传统模式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一亩产量约1000斤,而在一亩田的养殖系统下,南美白对虾亩产可以达到20000斤。

检测水质的主要内容是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

技术难关被攻下,一亩田的产值就立马蹭蹭地往上涨。“今年,一亩田的年产值可以达到100万元。”苏礼恒高兴地说道,“另外,在莲洲镇上栏村,我们正在筹建一个占地30亩的工厂化养殖基地,预计明年4月建成投产。该基地将是我们第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能够产出经济效益的基地。未来,该基地的产值将达千万元以上。”

化电为鱼:把海水鱼养到离海最远的地方去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不仅实现了这群港珠澳青年的有机农业梦,也为他们敲开了一个又一个梦想的大门。他们说,他们要把海水鱼养到离海最远的地方去。

哪儿?新疆。

苏礼恒解释道,这是因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优势可不仅仅是零排放、不换水,它还有许多优势,比如可以跨区域、反气候进行规模化养殖,可以根据种植和养殖的品种特性调节水质和养殖环境。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新疆进行人工海水调配,然后把海水鱼养到新疆。

“以我们基地现在正在养殖的东星斑为例,这种鱼一旦离开海水就很难存活,但是在我们这里,通过人工海水调配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不仅把它养活了,还养好了。”苏礼恒介绍说。

李海鸿在给鱼投喂饲料。

为什么是新疆?苏礼恒说,最主要是因为新疆有光伏的优势,用电成本低。“我们想要在新疆,把电直接转化为鱼肉或虾肉,然后再运到全国各地去卖。”施珊珊说,除了新疆,他们还想把养殖基地开到四川、开到云南、开到山东,开到全国各地去。敢于对未来做出这样的规划,她说,这源于团队的凝聚力、学习力、努力和毅力。在这个粤港澳青年的团队里,不仅有作为组织培养能手的施珊珊、钻研养殖技术的苏礼恒、精通水控工程的李海鸿,还有可以给每一个基地画设计图的陈亮、能够帮助团队打开销路的林锶锶和石远平……“以前,我们曾对自己放狠话说,给自己5年的时间,一定要攻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技术难关。如果攻不下,大家就放弃农业,另谋生路。很幸运,我们成功了。所以我们会接着继续干下去。”施珊珊说。

苏礼恒说,现在,他们又给了自己一个期限——4年内,他们要实现盈利。“现在,国家这么支持我们年轻人参与乡村振兴,我们这群人又这么有恒心,现代化农业又是大趋势,我相信,4年内,我们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苏礼恒十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