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e度|“烟卡”疯狂,正在侵蚀孩子的童年

  暑假来临,烟卡记者走访多家小区发现,度疯不少小学生三五成群,狂正趴在地上,侵蚀围着一张张用烟盒制成的童年卡片,玩得不亦乐乎。烟卡这就是度疯近期在小学生中颇为风靡的“烟卡”游戏。

  其实“烟卡”的玩法并不陌生,类似的侵蚀游戏如拍“洋画儿”、拍“画卡”都是童年许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只不过,烟卡如今游戏载体从普通的度疯“画卡”变为“烟卡”。值得警惕的狂正是,小学生通过“烟卡”过早接触各种烟草品牌,侵蚀并根据香烟价格对不同“烟卡”进行分级,童年游戏也因此逐渐变味。

 “烟卡”从哪儿来?

 网上网下随意可买

  什么是“烟卡”?就读广州某小学六年级的小明同学(化名)向记者展示了“烟卡”的制作过程:他熟练地从空烟盒上剪下带有烟标的部分,折叠成一张卡牌。短短十几秒,一张“烟卡”就做好了。

  有些小学生随身携带名贵香烟品牌礼盒,礼盒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近百张不同品牌的“烟卡”。“我们在小树林、路边等烟民聚集的地方捡,或者去翻垃圾箱找。”五年级学生浩浩(化名)向记者介绍,大部分“烟卡”是捡来的。“捡的人多,所以要抢时间,还要靠点儿运气。”浩浩说。

  如果想要特定品牌的香烟,他们会和烟酒店的老板“套近乎”,去“讨”空烟盒,甚至买空烟盒。浩浩带着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一家由报刊亭改造的烟酒店。见“熟客”来店,老板拿出早已备好的塑料袋,里面装了十种不同品牌的烟盒。“这一袋卖20元。”据老板介绍,这些是保洁阿姨收集的废弃烟盒。

  “现在好多商家不卖烟,卖烟盒。大人去问肯定没有,小朋友问就有。”家长肖先生告诉记者,部分烟酒店私下向未成年人售卖烟盒。此外,互联网上也不乏售卖“烟卡”的商家。记者以“烟卡”作为关键词在多家网购平台上搜索发现,累计超2000家店铺正售卖“烟卡”,其中有一些店铺的稀有“烟卡”全网销量超30万件。在这些店铺购买“烟卡”没有年龄限制,大部分店铺强调“100%保真”“精品稀有卡”,评论区还有不少评价,如“是真烟卡,孩子非常喜欢”等。

  除了买“烟卡”,“烟卡”迷们还会浑水摸鱼偷拿“烟卡”。来自广东汕尾的短视频博主@黄老虎 关注“烟卡”现象已久,为此他拍了三集“烟卡”主题的短视频。其中,“当代林则徐,虎门销烟现代版”短视频热度颇高。他告诉记者,“烟卡”有很多危害,孩子们买“烟卡”挤占生活费用,还会养成不良习惯,比如在游戏中趁对手不注意偷拿“烟卡”。这种方式获得的“烟卡”被孩子们称为“野烟卡”。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川南地区发生了一起6名儿童为获“烟卡”盗窃6万元高档香烟的案件。这6名儿童年龄在9至10岁,最后由他们的监护人作出了赔偿。

    为何痴迷“烟卡”?

“时髦”的“社交硬通货”

  “烟卡”的玩法并无特别之处:双手呈拱状交叉,以空掌心击拍地面,卡片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在游戏中获胜。那小学生为什么会如此痴迷玩“烟卡”?

  记者了解到,“烟卡”作为儿童游戏,具备很强的社交属性。有不少小学生表示,身边有同学玩“烟卡”,自己也“随大流”跟着玩。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烟卡”游戏在小学生群体一传十、十传百。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看来,不玩“烟卡”可能会被视为不入流、不时髦。当然,也有家长为了防止孩子沉迷电子游戏,从而不反对孩子玩“烟卡”。有学校老师接受采访时说,“虽然学校禁止学生玩,但也不能保证他们在校外不会玩。有些家长就持着无所谓的态度”。

  此外,“烟卡”具有流通属性,有真假贵贱之分。在小学生的眼中,真“烟卡”才是进入游戏的门槛。为了区别真假“烟卡”,有“经验”的小学生会看“烟卡”上面有没有胶水,并仔细闻味道——有明显烟味的才是真“烟卡”,而真“烟卡”才是“硬通货”。“只有真的(‘烟卡’)才能交到朋友。”浩浩说。在视频博主@黄老虎 看来,这背后体现出小学生之间炫耀攀比的心理。“这种心理就像我们买鞋子一样,鞋子有真鞋和假鞋之分。要是玩了假‘烟卡’,可能会被同学们嫌弃。”

  “我们都是一张一张卖,这张3块,那张5块,这张15块,这张50块。”浩浩在向记者炫耀“烟卡”时表示,不同品牌的“烟卡”根据稀有度和价格可以交易换算。比如,一张“和天下”(香烟名称)的“烟卡”可以换多张“大白鲨”(香烟名称)的。赢得稀有卡,是他们玩“烟卡”上瘾的重要原因。“其中也暗含了赌博的元素。”视频博主@黄老虎 表示。为了更快速赢得“烟卡”,小学生们先押注,输的同学要把相应数量的“烟卡”给赢的一方,也可以直接给现金或其他物品。

  由此可见,“烟卡”游戏的背后折射出三种心理,也体现了三个不同阶段:小学生们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开始接触“烟卡”;攀比心理作祟下,爱上“烟卡”;赌博心理下,玩“烟卡”成瘾。

  如今,随着“烟卡”风靡全国各地,其越来越脱离游戏层面。一些孩子玩“烟卡”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上课偷偷叠“烟卡”,把卡放在文具盒里悄悄“欣赏”;上课偷偷“练手法”,揣摩怎样胜算更大;为了赢取更多“烟卡”,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

  “烟卡”危害“七宗罪”

  吸烟、财富等级文化悄悄入侵

  “孩子会通过闻烟味去判断‘烟卡’真假,为了获得真‘烟卡’去店里消费,未来会不会成为消费烟草的群体?”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琛表示。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熟识效应”。孩子们好奇心重,喜欢模仿,烟盒上残留的味道其实不亚于二手烟,经常闻烟味可能染上烟瘾。

  视频博主@黄老虎 向记者表示,“烟卡”主要危害在于烟。为了判断“烟卡”的真假,孩子们会去闻香烟的气味,这可能会引起他们对香烟的好奇心。佛山市某小学教师说,今年2月份,班里不少学生开始玩“烟卡”,有的为了收集“烟卡”而偷偷买烟,浪费家长的血汗钱。小学生年纪小,缺乏辨别能力,可能会尝试抽烟。

  “烟卡”游戏还潜藏不良价值观导向风险隐患。曲琛介绍,在孩子们眼中“烟卡”的等级,实际上是来自社会的财富等级,不同品牌的“烟卡”对应不同的消费层级。“小学生的金钱观、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时,这种财富等级就措手不及进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曲琛表示,尽管孩子迟早要面对财富的多寡问题,但最好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之后再去面对。

  有网友总结了“烟卡”的“七宗罪”:不玩“烟卡”会被排挤;攀比心理;痴迷“烟卡”走火入魔;过早接触香烟;腐蚀孩子价值观;变相赌博;“卫生隐患”,即有的孩子会在路上捡拾别人扔下的香烟盒,还会去翻路边的垃圾桶,为了获得稀有卡,甚至不惜整个人跳进大垃圾桶里翻找。

宜疏不宜堵

 家校社协同守护孩子的童年

  近日,天水、三亚等地学校或教育部门发布倡议,禁止学生玩“烟卡”。甘肃天水教育局近期发布《关于禁止学生玩“烟卡”游戏的倡议书》,提醒家长不主动向孩子提供“烟卡”,不要让孩子带“烟卡”进校园,学校一旦发现学生带“烟卡”进校,或发现学生在校内进行“烟卡”游戏,将立即制止并没收“烟卡”。今年4月7日,海南省三亚市教育局发布《防止学生沉迷“烟卡”游戏重要提示》,提示中明确,校方一旦发现学生带“烟卡”进校或发现学生在校内进行“拍烟卡”游戏,可立即制止并当场没收“烟卡”,同时进行口头教育,并向家长反馈。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研究所所长吴宏超看来,靠一味的“堵”并不能长久性地解决问题。对于这一现象,他建议,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三方共同治理。学校应正确引导,为学生增加一些小型趣味活动。同时,出台相关指引,明确哪些是健康的游戏。

  目前,有不少学校采取了有效的疏导措施。如,有学校针对“烟卡”游戏开展红领巾小课题研究,围绕“烟卡能否存于校园”开展特色班会。师生们针对大家喜欢玩“烟卡”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改良开展讨论,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给学生们宣传“烟卡”游戏的隐患,推荐健康的游戏活动。还有不少学校尝试寻找替代游戏,将“烟卡”换成题卡、“诗卡”、技能卡......在满足孩子们游戏需求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知识。比如,让学生参与设计技能卡,卡片之间环环相扣,技能之间的约束机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学生家长也不能做“甩手掌柜”,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耐心向孩子阐明“烟卡”潜在的不良影响。同时,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多陪伴孩子,培养孩子更多健康的兴趣爱好。“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抽烟,更不要炫耀名牌香烟,要配合学校教育,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好胜心。”佛山市某小学教师表示。

  从社会监管角度来说,针对一些不良烟酒商家面向未成年人擅自印刷、销售“烟卡”的现象,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包括加强对电商平台销售环节的监管。学生家长肖先生告诉记者,首先要从源头入手,禁止商家向未成年人出售空烟盒。一旦发现,相关部门要作出严厉处罚。

  如今,自制“烟卡”销售正在被相关执法部门所关注。今年3月底,海南省海口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在辖区学校周边的文具店、玩具店等对“烟卡”销售展开专项检查,发现一些厂家擅自将“中华”“和天下”等带有商标的烟盒进行印刷销售。执法人员表示,这些商家涉嫌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6月30日,北京市控烟协会也表态称,“烟卡”是变相传播烟草信息的载体,建议对“烟卡”进行监督管理。

采访手记:“烟卡”游戏该引起重视了 

     通过几天的采访,记者发现孩子们对“烟卡”很是热衷。其中,浩浩的痴迷程度给记者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广州的夏日异常炎热,但他骑着一辆单车,到处“巡逻”,寻找废弃烟盒;说到“烟卡”更是两眼放光,对不同品牌的“烟卡”价格如数家珍,对香烟品牌的熟悉程度远超成年人。

  “烟卡”游戏到底能不能玩?绝大多数人持否定态度,但也有人认为,“烟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其本质只是一种游戏。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不少家长会主动帮孩子去找“烟卡”,以此作为电子产品的替代物。其实,问题的本源在于“烟”而非游戏、更非孩子。“烟卡”本质上并不是游戏,而是一种香烟制品。一些烟盒上对“吸烟有害”宣传不够,还有一些烟盒包装过于精美,这些都让孩子在接触香烟时减少了防御心理。从玩“烟卡”游戏到对吸烟的好奇与模仿,中间几乎没有隔离带。

  孩子们的童年需要游戏,但游戏的载体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加强监管,在不扼杀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的同时,引导他们玩相对健康的游戏,需要全社会保驾护航和正确引导。首先,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出售“烟卡”商户的全面排查和监管,将烟盒销售视同香烟销售一样严格管理;网信、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相关平台和商户的监督管理。其次,学校、家庭、社会要携起手来,对孩子们玩“烟卡”进行因势利导,让孩子们远离不良游戏和不良价值观的侵袭渗透,从而健康茁壮成长。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单燕 王子瑜 李润芳 实习生 李佳桦

  摄制:张瑞霖

  协调:黄慧诗 张菲菲

  配音:陈伟峰

  设计:陈伟红

  校对:梁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