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丨从科研牛人到科普达人,珠海“无穷小亮”揭秘大自然

【蓝玉杏,无穷小亮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宣教科自然教育小组组长。今日在人迹罕至的面孔秘山林放置红外相机,在粪便形状中探究野生动物出没的科研蛛丝马迹,在红树苗的牛人培育中把自然科学的种子栽进青少年的心……这位行走在保护区山海间的自然教育达人,希望和“无穷小亮”一样,到科让自然科学不再是普达束之高阁、遥不可及的人珠话题,立志做更多人追求科学路上的海揭“启明星”。】

讲解猕猴意识

2019年,无穷小亮供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今日科普达人张辰亮开始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作品,随后几年,面孔秘凭借“亮记赶海”“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等系列视频在互联网平台的科研广泛传播,“无穷小亮”成为科普类创作者的牛人代表。

热衷于在互联网冲浪的到科公众通过与科普工作者的互动,激发出探索自然的热情。彼时,在珠海,也有一批热衷于自然教育科普的达人:他们通过组织活动、开发课程,将严肃高深的自然科学转化为轻松有趣、有声有色的内容,吸引更多公众走进自然,了解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野生动植物。蓝玉杏就是其中一位。

拍摄记录动物

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涵盖了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红树林湿地、鸟类、猕猴等珍稀动植物及海岛生态环境。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怀抱着“热爱自然”的初心,蓝玉杏来到这里工作。

科研是科普的基础,摸清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分布、重要保护物种的动态变化等一系列科研监测成为她最初参与的重要一项工作内容。蓝玉杏和同事一起参与到保护区的植物、昆虫、底栖、两爬、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科学考察工作,在人迹罕至、荆棘满布的山林沟谷中沿着样线步行攀爬,放置红外相机、记录和搜集样本数据。磨破裤子、鞋子开裂是“必修课”。

猕猴保育工作

慢慢地,蓝玉杏和她的同事们也掌握出“由粪便识动物”的技能。“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就是长条形,中间粗、两头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欧亚水獭的粪便则含有鱼鳞、虾壳等食物残留物质。我们根据粪便出现的位置,提取样本用于DNA判定,确定物种和个体”。

安装红外相机

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没有白费,近年来除了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的活动规律和分布情况,2021年在担杆岛首次发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卢氏小树蛙,还是广东省的物种新纪录;2022年发现的欧亚水獭粪便,是欧亚水獭在淇澳岛的第一笔确信记录。围绕猕猴起源和种群繁衍、红树淡水培育等课题,专业科研团队的攻坚还在继续。

培养秋茄树幼苗

科研需要耐心,科普更需恒心。2019年,蓝玉杏逐渐意识到,将科研内容加以转化,脱离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才能让公众真正与大自然建立链接,启发更多人参与到保护自然生态和探索科学的行列中。在省、市林业部门和保护区管理处的支持下,她参与保护区自然教育框架体系的创建和完善工作中。那一年,她做了人生第一个自然教育课件《红树林自然课堂》,开展了第一堂自然教育课程。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积极互动,让她体验到自然教育工作者的快乐和成就,更坚定了把自然教育做好的决心。

保护区内的红树种类有31种,为了让青少年更深入了解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带着红树林苗来到学校,请同学们认领回家培养,感受红树林苗萌发生长的过程,这是由科研向科普转化的一大自然教育策划。很多青少年还是借此第一次了解红树的胎生现象,自然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萌发。蓝玉杏希望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传播给更多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身边的桃红柳绿、鸟叫虫鸣,进而关心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

手工制作科普小物件

走进保护区里的自然课堂,一天两涨落的潮汐现象、挂在红树上奇特的胚轴苗、红树奇形怪状的根系、举着大鳌挥舞的红色招潮蟹,在滩涂上爬行的弹涂鱼,以及候鸟季节成群掠过的鸟群等,都被蓝玉杏拿来当作上课的内容素材。蓝玉杏参与编写出版了《淇澳鸟类图鉴》《淇澳红树林自然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等自然教育图书。《淇澳红树林自然教育活动指导手册》在编写的过程中,借鉴了不少地区自然教育成果经验。翻开这本手册,里面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观察动植物的一般方法等知识储备,还有探索任务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课程设置。她参编的《淇澳鸟类图鉴》获得梁希科普奖三等奖,《淇澳红树林自然教育活动指导手册》获南粤林业科学普及奖二等奖。

大学生志愿者讲座
带队讲解红树林知识

除此之外,蓝玉杏还是保护区志愿者者团队的培训师,是带着孩子们探索红树林奥秘的自然导赏员,是保护区自然教育工作的总结推广使者,是拥有14万粉丝微信公众号幕后的运营者……随着冬季的来临,候鸟即将集中抵达淇澳岛,这位女版“无穷小亮”正谋划着通过视频、图片等更丰富的形式,让更多人感受自然之美,探索自然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