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修己先生获“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

10月28日,黄修黄修己先生学术研究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己先奖88岁高龄、生获戴着方框眼镜、中国头发雪白的现代学术黄修己教授笑盈盈地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手中接过“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奖杯,该奖项为研究会最高荣誉,文学授予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贡献学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左)向黄修己教授(右)颁发“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奖杯。荣誉

黄修己先生1935年出生于福建福州,黄修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己先奖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生获1987年调入中山大学。中国黄修己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现代学术是文学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学术史家,贡献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黄修己教授。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致辞表示,黄修己先生不仅自身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且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黄修己先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旧有的文学格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黄修己先生精准把握学术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体现了敏锐的洞察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在发言中说。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致辞。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表示:“从1987年黄修己先生来到中山大学任教后,带领一批学有专攻的学者大力调整学科格局,逐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编纂史与学术史等方面树立起中山大学的学术品牌,以其独具一格的学术眼光、自成一家的学科体系成为现代文学研究谱系中备受关注的一域。一个学科既有洞悉历史的深邃、关怀当下的热情,更有前瞻未来的锐眼。黄修己先生以自身一流的学术研究,带出了一支具有学术战斗力的团队,发展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中山大学中文系以‘素朴大雅’四字致敬黄修己先生。”

中山大学中文系以“素朴大雅”四字致敬黄修己先生。

随后,黄修己先生对参会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他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同时表达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和中山大学中文系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黄修己先生说:“我非常愿意成为大家的‘解剖’对象,希望大家不必有所顾虑,坦率地‘解剖’我这只‘麻雀’,不断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经验、教训、未来。”

黄修己教授

在大会主题发言上,来自北京大学的教授商金林表示,黄修己先生治学特色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打通现当代研究,赵树理研究便是其中范例;二是由“专”到“博”,由研究赵树理起家,扩展到整部文学史;三是走史论相结合的道路,黄修己所著《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都是“论从史出”的成功之作;四是从“史料”里找“文献”,从“文献”里找“史料”,《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被誉为“专精”与“博通”的交融。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则从黄修己先生的治史经验谈起,他特别提到了黄修己先生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这是得风气之先的学术创举,也折射出黄先生文学史视野的开放。他是一位文学史家,也是一位好的评论家,对史学问题有深刻的思考和语重心长的叮嘱。”解志熙说。

在河北大学教授田建民眼中,黄修己先生在文学史著述上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断地思考探索、突破自己。田建民介绍,1988年,黄修己先生就在《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此后陆续推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它们不是《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的零星补充和修改,而是在先生新的文学观与批评观引领下的重新著述与阐释。黄老就像耸立在诸多研究领域难以逾越的高峰,以前瞻性的视野、逻辑缜密的雄辩对独特的文学现象进行提炼、总结,值得钦佩。”

作为与会者中的“晚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浴洋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黄老师的学科关怀,既指他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史的研究,也指他为学科建设做的若干具体工作,还指他在整个学科发展中对于自身学术的规划与实践。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放在整个学科史上,黄老师和第二代学者与整个学科都是共生同构的。从这点来说,他的足迹大于他的著作,他的身体力行也大于他的文章。所以,应当是黄老师这个人,而不仅是他的著述,都应是学科史研究的对象。”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五十多位专家学者相继围绕黄修己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贡献,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进行了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