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主席才能入围威尼斯?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认识入围华人面孔比往年都多,除了常客贾樟柯成为“地平线单元”的主席评委主席外,竞赛单元部分已入围的威尼华语片有杜琪峰的《夺命金》、许鞍华的认识入围《桃姐》,以及《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新作《赛德克巴莱》。主席最新消息是威尼内地导演蔡尚君的《人山人海》也以“惊喜电影”的身份赶上尾班车———22部竞赛片中,几乎五分之一是认识入围华语片。

  再加上来凑热闹卖片的主席、搞首映的威尼、为了走红毯的认识入围其他华语片(《白蛇新传》等),难免让人联想这一切都与主席马可穆勒有关。主席这位生于1953年的威尼意大利人是个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中国通”,这股中国风就是认识入围由他一手掀起。

  马可穆勒在华人电影界建立的主席人脉关系,相信是威尼他能从2004年起至今仍担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原因之一。我记得1993年,我和姜文带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当年的威尼斯影展,第一次与他相遇时,他好像只是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主席,而在这之前,他的身份只不过是制片人、电影专家和影评人。

  微博上的“城北徐星”抱怨若要入围威尼斯影展必须“巴结”马可穆勒,或许他是不明白这种国际电影节的游戏规则,以为他把电影送去报名参加,就理应入选。虽然我们不知道他送去的是怎样的影片,但我可以告诉他,一般这种A级电影节,会有一群人担任选片的工作,而不会依靠来自世界各地的主动报名(这点有异于奥斯卡或香港金像奖),那些人就是FilmH unter(选片人)。

  电影界其实不如大家想像中那么复杂,尤其是一些影展常客,来来去去都是那班人,马可穆勒和他们混熟毫不稀奇。在认识的朋友当中,有人向他推荐某部影片而使这些片较容易进入选片单位的法眼,也是常有的事情。有人批评徐星是吃不着葡萄是酸的,这点我们谅解他的心情。虽然意大利人在某程度上有着和中国人一样的个性特质,马可穆勒也曾在中国的辽宁大学就读,深谙中国人方式,但他还是要为这个“主席”身份负责,不会乱来。“认识马可影片就能入围威尼斯”的这个推论,应该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责任编辑:hdwmn_cyb